非精神科医生要重视心身疾病的识别与治疗
更新时间: 2013-03-14    阅读量: 

3月13日下午,2013度广东博爱医疗集团学术大讲堂在(中新合资)广州现代医院9楼会议室举行。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耿庆山为集团员工们作了《非精神科医生要重视心身疾病的识别与治疗》的专题讲座。本次培训讲座是博爱集团为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医务人员执业技能,更好地掌握医患关系协调和沟通而开展的。

耿庆山指出,首先,医院制造的是健康产品。但由于医疗体制、法规、制度和医学教育体制等问题,非精神科医生欠缺精神心理方面的诊疗技巧,大部分医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有躯体疾病合并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在非精神科门诊得不到及时的诊治。如果医护人员不懂躯体疾病合并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治,甚至不能识别一些简单的心身疾病,从而达不到既治愈躯体疾病,更医好精神、心理的目的。

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耿庆山讲解了心身医学的概念。心身医学不是精神医学的分支,而是医学的基础。它并未提供特殊的技术去测定各种疾病,而是应用现代医学方法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将它们有机整合。它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医学思维模式和方法;强调影响疾病和健康的社会学、生理学、生物学的三个因素;指出推动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的重要性,进一步诠释了“健康”的新概念。

“目前我国的非精神科医生基本上按生物医学模式行医,医学分科过细,“工匠化”越来越加剧,以至医疗保健过程成为工业流水线式操作过程,”耿庆山说,“非精神科医生重视心身疾病的识别与治疗已经是当务之急。”

在我国,神经精神疾病在疾病负担中占首位,从疾病发展史来看,人类已经从“传染病时代”、“躯体疾病时代”步入“精神疾病时代”。“一方面,躯体疾病患者可伴发精神障碍,另一方面,患者不一定能确定自己应该看什么医生,往往以躯体症状为主诉,不愿主动诉说心理症状及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由此导致的后果是,那些久患身体疾病,同时伴有抑郁焦虑的病人,未能得到及时识别和有效治疗,结果病情加重,增加病人疾病负担,”耿庆山说,“把病人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对每个病人均要从心身两个方面加以考察,给予心理和生理两种治疗。因此非精神科医生掌握精神心理诊疗基本技能十分重要。”

\
【图为讲座培训现场】

耿庆山强调,通过系统的培训可以使非精神科医生对新医学模式更深化的领悟,提高个人职业素养,加强解决身心合病患者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对医学的新需求。

讲座结束后,耿庆山和与会人员进行了互动,一一回答了大家的提问。林志程主席和汪泽洲副总经理作了总结发言。集团领导们表示,心身医学有很广阔的发展领域,推动医学模式转变迫在眉睫。这一新医学模式将落实到医疗岗位,推进医疗服务品质、医疗品牌的提升。 培训结束后,员工们纷纷表示,此次培训获益匪浅。

患者服务